一、 概况
世卫组织2015年12月公布的最新估算数据显示,2015年有2.14亿疟疾病例,43.8万人死亡。全球有97个国家和地区有持续性的疟疾传播。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占疟疾病例总数的88%,疟疾死亡总数的90%。在我国,到2015年底,除云南边境等少数地区仍有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外,其它地区已基本实现了无本地感染的疟疾状态。
人类疟疾有四种类型: 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
恶性疟和间日疟最常见。恶性疟致死率最高。
近年来,还发生了人们因受到诺氏疟原虫(东南亚一些森林地区发生的猴疟疾)感染而罹患疟疾的一些病例。
二、疟疾的传播
疟疾仅通过按蚊叮咬传播。传播严重程度取决于寄生虫、病媒、人类宿主和环境等有关因素。
三、疟疾的症状
疟疾是一种急性发热疾病。对于无免疫力的人而言,会在受到感染的蚊虫叮咬7天或7天之后(一般是10-15天)出现症状。最初症状(发热、头痛、寒战和 呕吐)可能较轻,并因此而难以发现是疟疾。如果不在24小时内予以治疗,恶性疟可能发展成严重疾病,并且往往会致命。患有严重疟疾的儿童常常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病症:严重贫血,与代谢性酸中毒相关的呼吸窘迫,或脑型疟。成人也频频出现多脏器病症。在疟疾流行地区,人们可能产生局部免疫力,导致出现无症状感染。
至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即使患者已经离开疟疾流行区,仍可能会在初次感染数周至数月后临床复发。临床复发是由潜伏在肝脏中(而恶性疟和三日疟则无此现象)被称为“休眠体”的类型引起,因此必须在肝脏发作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治疗,只有这样,患者方能痊愈。
四、哪些人有感染危险?
全世界约一半人口面临疟疾风险。多数疟疾病例和死亡发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然而,亚洲、拉丁美洲以及情况稍好一些的中东和部分欧洲地区也受到影响。
特定危险人群包括:
在稳定传播区中对疟疾无免疫力或只具有半免疫力的幼童、孕妇。
高传播区中具有半免疫力的孕妇。
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
来自无疟疾流行地区的国际旅客由于缺乏免疫力而面临风险;
现居住在无疟疾区的源自流行区的移民及其子女,在回原籍国探亲访友时,因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减退,也面临类似风险。
五、疟疾的诊断和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疟疾将缩短病情,并避免死亡。这还有助于减少疟疾传播。
现有的最佳治疗方法,特别是恶性疟治疗方法,是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世卫组织建议在治疗之前对所有疑似疟疾病例进行寄生虫学诊断检测(使用显微镜或快速诊断检测)予以确诊。15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之后即可获得寄生虫学确诊结果。只有在无法进行寄生虫学诊断的情况下才可考虑仅视症状加以治疗。
六、疟疾的预防
对个体而言,防止蚊虫叮咬的个人防护措施则是预防疟疾的第一道防线。
两种控制病媒措施在许多情况下行之有效:药浸蚊帐、室内滞留喷洒杀虫剂
针对疟疾的疫苗
目前没有获得许可的针对疟疾或任何其它人类寄生虫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