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康复指导
新冠病毒感染后,无症状感染者无需进行药物治疗,如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流鼻涕、疲劳、吞咽困难、腹泻等症状且症状轻微无需转诊时可按以下推荐方案进行处理。
1.发热:发热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一般在体温>38.5 ℃(老年人可适当放宽)时需要服用解热镇痛药。对于退热药物效果不佳、存在退热药禁忌的患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常用方法包括温水擦浴、退热贴等。
常用退热药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氨基比林、双氯芬酸钠、
洛索洛芬钠等。最常用的是对乙酰氨基酚,多数感冒药都含有此成分。如果只有发热,其他症状不明显,可选择其中一种单一药物即可,同时需注意用药安全,不可超量使用。市面上常用的“感冒药”多为复方制剂,含多种成分,若同时伴有流涕、鼻塞、咳嗽等症状,可选用复方制剂,如酚麻美敏片(如泰诺)、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如快克)、氨麻美敏片(Ⅱ)(如新康泰克)、氨酚伪麻美芬片Ⅱ(如白加黑)等。
2.咳嗽咳痰:咳嗽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性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一般的轻度咳嗽可以不予治疗。对于意识清醒、可配合的患者可选用呼吸技巧排痰,通过深呼吸,逐渐将肺内周边的痰液集中到气道,通过呼吸肌和膈肌共同做功,将痰液排出。止咳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3.咽痛:多饮水为基础,保持环境温度和湿度适宜可帮助缓解咽痛,可选择局部用药,剧烈疼痛可选择口服解热镇痛药,局部用药可选择西吡氯铵、华素片、西帕依清咽滴丸,含苯酚或利多卡因的含漱液,或低温食物(如冷藏的软水果、冰淇淋、冰水)。鼻咽部痛可使用薄荷油滴鼻。此外,保持环境温度和湿度适宜可帮助缓解咽痛,建议戒烟。如果持续剧烈疼痛、影响呼吸、完全无法进食,需至医院就诊,警惕会厌炎。
4.呼吸急促:对于呼吸急促,且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无气道梗阻风险的轻型或中型患者,可尝试俯卧位、斜坡侧卧位、前倾坐位、前倾立位、背部倚靠立位等方法适当缓解症状。控制呼吸法及节奏呼吸法等呼吸技巧也有助于缓解呼吸急促。需注意监测指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早期识别重症患者并进行转诊。
5.疲劳:疲劳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患者最常报告的导致虚弱的症状,通常被描述为一种全面的身体和精神疲倦感。保持生活节奏是应对疲劳的策略之一,推荐患者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事,避免“过度疲劳”,随着体力的增强和症状的改善,可以有控制地逐渐提高活动水平。
6.吞咽困难:吞咽困难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后遗症之一,尤其是对于在医院里使用过呼吸器的人来说,通气管道可能会引起瘀伤、喉咙及声门的肿胀等问题。居家康复期间的吞咽困难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预防:
①吃喝时保持身体坐直,一定不要躺着吃或喝。
②饭后保持直立至少30 min。
③改变食物种类,选择更易吞咽的食物。
④锻炼吞咽相关肌肉,协调肌肉收缩。
⑤避免吃饭或喝水时说话。
7.腹泻: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症状,大部分为轻度分泌型腹泻。补液和维持电解质稳定是最重要的治疗,首选经口补液,如腹泻量大,可予口服补液盐。腹泻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可口服肠道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腹泻,以及抗生素相关腹泻,需完善大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如除外感染性腹泻,可适当加用蒙脱石散止泻。如伴恶心、呕吐,注意饮食清淡,少量多餐,呕吐严重需及时就诊。腹泻的患者尤其需要注意手卫生。
(参考文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基层诊疗和服务指南(第一版)》)
二、新冠病毒感染后,哪些情况需就医?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时出现发热症状,可首选向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进行健康咨询并进行对症治疗,如病情较重,出现下列症状,应前往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急诊就诊。
1.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超过38.5℃,并持续超过3天,或体温35℃及以下;
2.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3.持续不能饮食,或腹泻/呕吐超过2天,出现电解质紊乱症状,如组织水
肿、皮肤失去弹性、口渴、肌无力、少尿、无尿等症状;
4.腹痛、胸部感到持续疼痛或持续压迫感;
5.呼吸困难或气促(<2月龄,呼吸频率≥60次/分;2~12月龄,呼吸频率≥50次/分;1~5岁,呼吸频率≥40次/分;>5岁儿童及成人,呼吸频率≥30次/分);
6.痉挛抽搐、皮肤嘴唇或指甲床苍白、灰色或发青;
7.头晕、意识障碍、精神状态明显变化、失语、不能行动、不能保持清醒;
8.儿童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喘鸣、喘息、惊厥、拒食、喂养困难、有
脱水症等情况;
9.孕妇出现头痛、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胎动异常、阴道出血
或流液等情况;
10.原有基础疾病等明显加重。
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症状通常不典型,部分患者只有低热甚至不发热,但容易出现病情迅速恶化及进展的情况,需加强对病情的监测,除体温、呼吸频率、血压、心率、静息和活动后的指氧饱和度等常规的居家观察指标外,还需额外关注老年人进食情况、神志、大小便等,如出现明显异常的相关症状、体征,应就近选择医疗机构尽快就医。
(参考文献:北京市卫健委《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自我照护期间发热应对专家指引》)
三、早就「阳康」了,为啥还咳个不停?怎么应对?
咳嗽在新冠患者中出现的比例为 16% 至 34%,部分人症状可以持续长达 2 至 3 个月,甚至更久。咳嗽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体的自我清理机制。由于气道里有病原、有刺激物,为了把它们清除出去,咳嗽就发生了。只要没有向严重疾病发展的迹象,新冠后咳嗽一般都会逐渐缓和。
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咳嗽,大概有四种主要原因。
1.咳嗽会「越咳越想咳」
咳嗽自身,就是咳嗽的原因之一。不加控制的咳嗽后,人会自动用嘴吸气,吸进来的空气没经过鼻黏膜加热加湿,又干又冷,进一步刺激呼吸道,导致更严重的咳嗽。
缓解方法:当你感觉喉咙发痒,将要咳嗽时:
(1)捂住嘴,吞咽一下口水;
(2)深吸一口气,呼出来,如果可以的话捏住鼻子,数5到10下;
(3)松开鼻子,轻轻用鼻子缓慢呼吸 30 秒左右;
(4)可以重复两遍,直到想咳嗽的冲动消失;
(5)最关键的是尽量不要用嘴吸气,保持鼻子呼吸,防止咳嗽陷入恶性循环。
2.气道黏膜敏感性增强
感染损伤了气道黏膜,使气道的敏感性增强,导致咳嗽。即便病毒被清除之后,这些损伤也需要一定时间修复,所以咳嗽一时半会无法停止。
缓解方法:降低黏膜敏感,减少刺激。
有些抗过敏药物,可能对这类咳嗽有效。还可以用含薄荷的润喉糖、中药润喉利咽制剂等,缓解咽喉不适;提高空气湿度,减少干燥刺激。
3.鼻涕刺激喉咙
鼻涕流入咽喉,会持续产生刺激,尤其是躺下时咳嗽加重。约 10% 的新冠患者会经历较长的鼻塞、流涕症状,从而引发咳嗽。
缓解办法:减少鼻涕,改善鼻塞。
尝试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4.呼吸道炎症
病毒感染后,气道发生了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炎症,导致咳嗽。这些炎症既可能是病毒本身引起的,也可能是细菌趁虚而入。那怎么知道咳嗽是不是与肺炎有关呢?
如持续咳嗽,并有以下情况,发生肺炎及其他重症的可能性更高,需要尽快就医:
(1)新冠康复后咳嗽持续超过三个星期,程度仍没有减轻,甚至越来越重,需要及时就医,排除肺炎等问题。
(2)咳嗽伴随高烧多日不退、胸闷胸痛、气短、呼吸困难、咳出黄绿色或带血痰液、血氧指标下降等,也要即时就医。
(3)有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统基础病,新冠后咳嗽持续无改善,也需要咨询医师是否调整治疗方案。
只有考虑发生肺炎或者其他重症时才需要根据医生判断进行胸部X线检查(
可以是胸片或者胸部CT)。如果仅仅是咳咳咳,只需要对症治疗,等待慢慢缓解,不需要因为焦虑去医院拍CT。
附:常用止咳祛痰药物
1.镇咳类:主要针对干咳的患者,可以选择右美沙芬、复方甲氧那明、复方甘草片、福尔可定等药物。
2.祛痰类:主要针对痰较多、不易咳出的患者,需要使用化痰的药物,如溴已新、氨溴索、愈创甘油醚、乙酰半胱氨酸、复方桃金娘油等。
注意事项: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禁用溴乙新、氨溴索,妊娠3个月内禁用愈
创木酚甘油醚和右美沙芬。
(参考文献来源:丁香园相关推文)
四、新冠病毒感染恢复期运动指导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住院或居家养病会导致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明显下降。居家患者的锻炼对恢复力量和耐力非常重要,但需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推荐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锻炼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保持至少7 天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可以使用Borg主观疲劳感知评估量表[The Borg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Category Ratio CR-10 Scale]粗略作为逐步提高活动水平的标准,该量表将运动中主观感受的费力程度划分为0分(完全不费力)到10分(如附图)。
第一阶段:为恢复运动锻炼做准备(RPE评分为0~1分)(第1周),该阶段的锻炼内容包括:控制呼吸练习、轻微体力活动、拉伸和平衡练习。如果在上述任何活动中RPE得分超过1分,建议停止第一阶段的活动。
第二阶段:低强度活动(RPE评分为2~3分)(第2周),该阶段的锻炼内容包括:散步、轻微的家务或园艺工作等。如果在上述任何活动中RPE得分超过3,建议停止第二阶段的活动。
第三阶段:中等强度的活动(RPE评分为4~5分)(第3周),该阶段的锻炼内容包括:快走、上下楼梯、慢跑、引入倾斜度、阻力练习。如果在上述任何活动中RPE得分超过5分,就不要在本阶段做这些活动了。
第四阶段:具有协调和有效技能的中等强度练习(RPE评分为5~7分)(第4周),该阶段的锻炼内容包括:跑步、骑自行车、游泳和舞蹈课。如果在上述任何活动中RPE得分超过7分,就不要在本阶段做这些活动了。
第五阶段:回归到基线练习(RPE评分为8~10分)(第5周),恢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前的正常锻炼/体育活动/活动。
特别提示:恢复适当运动对感染者康复十分重要,但是对于有摔跤风险人员,建议使用辅助器具,最好有辅助者参与,同时做好环境布置,规避摔跤风险因素。可补充维生素D,1000单位/天。
(参考文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基层诊疗和服务指南(第一版)》)